当前位置:顶点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帝国的崛起 > 第七百二十八章 抵达汉城

第七百二十八章 抵达汉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请!”

    张昭伸手示意,邀请此次军事行动的“功臣”王守仁共饮一杯。心中然后忍不住再次感慨。

    圣人就是圣人。根本就不需要“练级”,一步到位!张昭可以非常确定,这是王阳明第一次统帅5千人级别的军队。

    虽说有他在后面亲自坐镇,调度物资供应,虽说有武器和战术对朝鲜王国军队的代差,但打赢了就打赢了!真心牛逼!

    他还记得弘治十四年他在韦州城被围时,那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中,惊心动魄啊!

    而战争在王圣人手中,就和玩具一样。当然,他用兵的风格果然还是和历史书记载的一模一样:诡诈!

    王守仁里面穿着棉衣,外面依旧是青衫文士直裰,很潇洒的士林风范,三十三岁的年纪,虽然看起来清廋,但半个月的领兵生涯,让他如同藏锋的宝剑展露出锋芒,笑着举杯道:“子尚,请!”

    正儿八经算起来,王守仁现在算是张昭的下属,而且王守仁来辽东也是张昭的举荐。否则,他可能要等到弘治十七年起用为兵部武选司主事。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两人的交情。

    第一,王守仁领兵其实算是权宜之计。他本人无意转为武将。临时工而已。而且还取得大胜。

    第二,王守仁很早就和阁臣李东阳在交往,他父亲也是成化年间的状元,翰苑清流。他不可能因为张昭的地位就进退失据。那怎么可能呢?

    陪客的建州道守备营游击将军东门和赶紧给两人添酒。

    王守仁指着东门和。引荐道:“子尚,东门将军领兵勤恳,不畏艰难。此次行动顺利,第一功是新军营千户刘二狗。其次便是他。”

    张昭道:“伯安兄是此次东征军的主将,对前线军务最了解。这评价很高啊。东门将军,这次东征结束后,就去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吧。”

    东门和本能的就想单膝跪地行礼,继而想起来军中礼节早就改了,也就他们这些守备营的军官在文官的管辖之下,还在行跪拜礼,单手抬起来,“谢大帅!”

    张昭笑笑,说道:“我和伯安兄都是为国举才。不必谢我们。你将来对手下的将校也要如此就行。”

    东门和抬头挺胸,朗声道:“大帅的教诲,末将定然牢记不忘。”

    张昭哈哈一笑,和王守仁道:“我去凤凰城时给伯安兄带来京中的报刊、杂志,不知道伯安兄都读完没有?”

    他还期待着“心学”问世呢。

    王守仁端着酒杯抿一口,沉稳的说道:“子尚,还没有仔细研读。倒是有一个观点,我要向你请教。

    我看真理报的论述之中,对朝鲜问题有一个治理成本的问题。子尚此去汉城是要将朝鲜王国吞并,但这样做的成本应该高于将朝鲜王国驯服吧?”

    张昭点头,按着酒杯在城楼上走动,眺望着远处的大江、大山,神情坚定的道:“伯安兄,直接将朝鲜王国并入大明,其治理成本当然是非常高的。

    如果只论治理成本,只需要让朝鲜王国沦为大明的经济殖民地即可。通过李氏来名正言顺的统治朝鲜王国,岂不是更好?

    但是,这只顾眼前的利益。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谁知道整个世界之后的思潮会走向何方?将来闹事,这里可是火药桶。

    所以,朝鲜王国、东瀛必须要整体并入到大明王朝中,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对历史负责。乃是真正的万世之计。”

    张昭其实说的比较简略。但王守仁一听就懂,微微颔首,道:“所以,子尚此去汉城将会彻底扫清兼并朝鲜王国的障碍?那帮君臣恐怕要失望了。”

    张昭哈哈一笑,轻拍着栏杆,“伯安兄文武全才,第一任朝鲜总督非你莫属。还请伯安兄为国劳累数年,坐镇此地。”

    王守仁禁不住失笑,然后轻轻的点头。

    …

    …

    按照朝鲜王国地图,张昭身在平壤城中,南下穿过黄海道,即可抵达京畿道汉城府。

    行程400余里。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张昭率部启程,带着完整编制的亲卫营五百余人在寒冬腊月横穿山区,在沿途府县官员捏着鼻子的“欢迎”中于二十一日抵达汉城。

    汉城城外。

    朝鲜国王燕山君下令摆出盛大的欢迎仪式,准备迎接大明枢密副使张昭到来。

    近十万军民在城外等候着,旌旗招展。燕山君在一处围起来的小亭中等候着。

    其心腹外戚慎守勤和任士洪两人忙前忙后,稍后,带着张使相的使者宋兴启前来汇报,“大王,张使相还有小半个时辰就将抵达。他和先期迎接的渤海军参将庞泰将军汇合,正在了解情况。特派遣宋大人前来告知。”

    大明在汉城有驻军一个师,由渤海军参将庞泰亲自率领其麾下的第一师在此。

    城内城外都有驻军。

    张昭仅仅只率领亲卫营(三个连,520人)前来,庞泰自然是要派兵去迎接的。

    太危险。

    燕山君一叠声的道:“来人,上座,上座。”说着,从亭中出来,恳切的道:“还请宋大人在张使相面前替小王美言几句。平壤府叛乱乃是柳氏所为。小王一向是心向大明,绝无二意。”

    宋兴启乃是新军日报的主编,此次作为随军记者前来,就是要记录、报道这一历史时刻。他非常的年轻,只有十九岁。在朝鲜王国的十万军民之中,泰然自若,喝着茶,拒绝道:“

    还请大王不要复言,在下不过是区区一个使者,怎么可能影响到大帅的决策。”

    燕山君连连点头,尴尬的笑道:“是,是。”

    慎守勤赶紧化解这局面,奏道:“大王,既然张使相即将抵达,还请大王做好准备,一刻钟后前迎张使相。”

    燕山君“嗯”一声,吩咐下去。

    …

    …

    距离汉城外20里的一处险要关隘中,大明渤海军参将、天下公认的名将庞泰见到张昭一行。

    “末将参见大帅!”

    庞泰年轻的脸上带着笑容,斗志昂扬的抬手敬礼。

    张昭抬手回礼,做个手势道:“都坐吧。我先了解一下情况。”朝鲜国王燕山君摆出迎接的架势,他根本没当回事。

    给渤海军迎接着,赵子龙浑身上下都送口气,感慨的道:“小泰,到你这里我才放心下来。真怕某些人铤而走险。这一路上十天我提心吊胆。”

    庞泰不擅长交际,对张昭解释道:“大帅,军中也有声音说我应该提兵去迎接。但我以为第一师盯在汉城之中,其实就是对大帅安全最大的保障。”

    张昭一身灰布军装,身姿挺拔,赞许的道:“小泰,你做的对。”

    庞泰挠头一笑,叫过一名军事参谋,向张昭汇报汉城附近的兵力情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