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 > 历史军事 > 崇祯十五年 > 第1234章 夺门之变(六)

第1234章 夺门之变(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锦衣卫总衙。

    后院的秘密厢房。

    灯光下。

    灰色人影看了一眼那信封,点头。

    黑色斗篷放下信,目光直视,声音变的更加严厉:“你什么意思?又有何居心?说!”

    灰色人影却是闭上了眼睛,艰难沙哑的说道:“除非是见了太子殿下,否则,下官是不会说的。”

    黑色斗篷望着他,忽然抬头,慢慢摘下头上的帽子,露出一张四十多岁的脸,缓缓道:“本使宛平伯!”

    灰色人影睁开眼,瞥了他一下,但随即又慢慢的闭上了眼,显然,宛平伯还不足以让他开口。

    巩承恩微微皱眉,但也没有多说。

    这时,脚步声响,又一个黑色斗篷在巩承恩的身后出现。

    巩承恩恭敬的撤后一步,令房间里的光线,都聚集在黑色斗篷的身上。

    黑色斗篷慢慢抬手,摘下帽子,露出他三十多岁,虽英俊,但却满是焦虑的脸。

    “臣,萧汉俊叩见太子殿下!”

    萧汉俊立刻拜伏在地上,用他沙哑不清,模糊难辨的声音向太子行礼,

    或许是因为激动,他伏在地上,身体竟然微微颤栗。

    太子朱和埕看着他:“萧汉俊?”

    “是臣。”这一次,甲二十九肯定回答。

    “你的信,什么意思?”太子问。

    萧汉俊抬起头,头发花白,皱纹满面的说道:“事到如今,臣请……夺门!”

    ……

    听到此,太子和宛平伯同时色变,宛平伯巩承恩更是叫了出来:“萧汉俊,你好大胆,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夺门之变,是为大明历史上仅次于靖难之役的一次大变,英宗复位,景泰帝在凄凉中死去,萧汉俊现在忽然提到夺门,其意不言自明。

    萧汉俊却是不说,而是忽然跳起来,走到桌边,拿起笔,刷刷的开始写了起来。

    因为当初曾经咬舌自尽,虽然抢救了过来,也保留了简单的说话能力,但声音不清,长句子也说不出,相比之下,萧汉俊的书写程度更流淌,表达更清楚。

    巩承恩要上前阻止,但被太子一把拉住。

    终于,萧汉俊一口气、毫无凝滞的写完了十几张纸,就好像这些话他已经准备,默念了很久,现在不过就是顺势写出来罢了。

    写完之后,萧汉俊一一吹干,合到一起,捧了,呈到太子面前,但却对巩承恩说道:“请宛平伯退后!”

    巩承恩愣了一下,看向太子。

    太子道:“宛平伯乃我表叔,没有什么可瞒着他的。”说着,接过萧汉俊手中的信笺,开始看了起来。

    巩承恩眼中涌过感动。

    太子看一张,撤一张,随手交给身后的巩承恩,然后他眼神越来越惊,脸色越发的苍白。

    但首先承受不住的却是巩承恩,他捧着收中的信笺,惊恐的看向萧汉俊,就像是看着一个魔鬼:“你你你,好大的胆子,你居然想要唆使……你就不怕诛灭九族吗?”

    萧汉俊面无表情。

    巩承恩转向太子:“殿下,此人已经疯了,不可听他的!”说着,就要把手中的信笺全部撕掉。

    但太子却猛的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叫道:“慢着!”

    巩承恩一愣,目光看向太子。

    两人四目相对。

    巩承恩清楚看到,太子脸色虽然苍白,但咬着牙,眼珠子却是血红。

    一瞬间,巩承恩心中冰冷一片。

    他知道,太子动心了。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此时,萧汉俊用他沙哑难辨的声音说道:“臣已经将计划给殿下制定好了,只要殿下在内城联系京营参将王辅臣,皇城笼络武襄左卫宗福海,夺门轻易可成。陛下登基这么多年,对内擅改祖制,欺凌读书人,对外穷兵黩武,连连征战,置太祖成祖的遗训于不顾,逆天行事,如今又要行废储之事,早已经是天怒人怨,朝臣们敢怒不敢言,内内外外都向着殿下您呢,只要殿下你登高一呼,必然是一呼百诺!”

    “夺门成功之后,置陛下为太上皇,安享晚年,太子殿下您继承大统,安人心,定社稷,全天下又有谁不会拥戴您呢?”

    “请殿下决断!”

    萧汉俊深辑到地。

    宗福海,宗俊泰之子,时为武襄卫副指挥使。

    太子朱和埕脸色发红,就好像是有一团火焰在他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

    “住口!”巩承恩听不下去,喝道:“教唆太子谋反,你知道是什么罪吗?”

    “太子被辽王诬陷威逼,就如巫蛊之乱的汉太子刘据,太子为自保而起,史书昭然,何罪之有?”萧汉俊冷然。

    巩承恩大怒,冲上去一把揪住萧汉俊的胸口,挥拳就要打——他跟在太子身边,没有携带刀剑,不然他早就挺剑刺死萧汉俊了。

    “住手!”

    太子一声喝。

    巩承恩僵住了。

    太子朱和埕涨红着脸,上前一步,来到萧汉俊面前,盯着萧汉俊:“王辅臣和宗福海,岂是容易说服的?朝臣又岂会甘愿?”

    “别人肯定不行,但殿下你却可以。”

    “王辅臣野心勃勃,自恃骁勇,不甘居于人下,只要殿下许以高官厚禄,他一定会答应。宗福海仗着其父的功名,成为武襄左卫副指挥使,但并没有太多的能力,一直不被陛下所重用,他心中不满,又花销无度,手头拮据,只要殿下亲至,就一定能说服他。”

    “内阁首辅史可法并无主见,木已成舟,他纵是不愿,也无力反对;左懋第堵胤锡虽然会强力反对,但只要夺门成功,他们不过就是第二个于谦罢了,阻碍不了殿下的大事。”

    “至于辽王,其无兵无权,最大的拥趸工部郎中夏维新更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辈,更不足为虑。”

    萧汉俊说的肯定。

    说完,手指房间里的一个个书架:“臣在这里二十年,京师动态,皆在臣的掌握中,对于内外众将的性情,朝中百官的脾气,再没有比臣更了解的人了。相信臣,臣说能,那就是能!”

    太子朱和埕不说话,但脸色更红,忽然转向巩承恩,伸出手。

    巩承恩明白,将手中的信笺交给他手中。

    朱和埕拿了信笺,大步离开,头也不回。

    巩承恩跟着离开。

    离开前,他愤怒的瞪了一眼萧汉俊。

    此时此刻,他心中后悔极了,早知道,他就不带太子来见萧汉俊,他原以为萧汉俊跟随陛下多年,了解陛下的心思,会有什么高招,能替太子解围,谁想到他竟然是要夺门!

    ……

    回到太子府。

    挥退所有人,太子朱和埕忽然一撩袍子,跪在巩承恩面前:“请表叔助我!”

    巩承恩大惊,急忙也跪下,惊慌的道:“殿下快起,臣受不起啊。”

    太子朱和埕脸色涨红:“如果表叔不助我,那就立刻到宫中告发于我,宁死于表叔之下,也不死于辽王等奸佞之手!”

    巩承恩的情绪终于是绷不住,大哭了出来:“殿下这是什么话啊?就是死,臣也不能做这等悖逆之事啊。”

    ……

    不久,太子的姑父,长驸马都尉周显也来到太子府。

    和巩承恩的哭泣不同,周显听了却比较镇定,撩袍跪倒:“这是最后的办法了。但是殿下下定决心,臣誓死跟随,肝脑涂地,亦无怨悔!”

    如此,巩承恩也没有办法,只能哭拜:“臣也愿意,但还请殿下再三思!”

    朱和埕咬牙:“没有什么可三思的了,除此,再无其他道路!”

    巩承恩闭目流泪,再不多说。

    “萧汉俊说,我太子府内和周边,一共有三个锦衣卫的密探,你们立刻派人盯住了,决不许走漏一丝一毫的消息!”

    这个命令,是发给何胜的。

    何胜点头。

    朱和埕再看向姑父和表叔,忽然一撩袍子,跪在地上:“姑父。表叔,朱和埕的性命,就交给你们两个了!”说完就是一拜。

    ……

    第二日,三人再次密议,这一次又多了左庶子姚启圣。

    姚启圣初听闻,战战栗栗,冷汗如雨,口不能言,但是当太子朱和埕跪在他面前,哭诉一旦被废,必然性命不保之后,他也动容了,随即也跪在地上大哭。

    于是,巩承恩、周显和姚启圣歃血发誓,为了挽救太子,挽救大明,决意效仿英宗景泰帝的旧事,发动夺门之变。

    周显负责内廷,姚启圣负责外廷,并策动军中的思想教导官,以为王辅臣的辅助,巩承恩负责联络萧汉俊,至于说动王辅臣和宗福海,则由太子亲自出面。

    为防被锦衣卫探知,一切行动,皆由萧汉俊策划。

    ……

    王宅。

    面对秘密来访的太子殿下,京营参将王辅臣大惊。

    但不久之后,他就跪在地上,面对太子,发誓效忠。

    ……

    京师教坊司。

    武襄左卫副指挥使宗福海推开最喜欢的一位名角的房间,发现等在里面的,并不是美人儿,而是皇太子殿下。

    喜欢名角,这是宗福海个人最大的机密,除了他最贴身的一个家仆,再没有其他人知道,每一次逍遥,都是乔装改扮,但想不到,太子殿下居然在这里等着他。

    “臣,愿效死!”

    和王辅臣一样,宗福海同样对现实不满,面对太子殿下开出的高官厚禄,以及思考整个计划有相当成功的可能后,宗福海跪在地上,决意相仿英宗朝的“石亨”,发动夺门之门,拥太子上位!

    ……

    京营德胜门军营,六品思想教导官汪兴,在酒楼喝酒,发现有人占了自己事先定好的包厢之后,心中十分的不悦,不过当知道占了自己包厢的人,乃是太子的老师,右春坊左庶子姚启圣之后,他便释然了,乖乖的,什么也不敢说,就想要悄悄退走——

    姚启圣才华横溢,声名遍于京华,是有名的“名士”,而他只是秀才出身,在军中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熬了一个六品教官,面对姚启圣这种名士,他何敢有怨言?

    不想姚启圣听说了,竟然亲自请他包厢,一劲的表示歉意,并且和他畅饮。

    汪兴受宠若惊。

    酒助雅兴,两人谈的甚是投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后姚启圣竟然提出,要和他结成儿女亲家。

    汪兴大喜,姚启圣是名士,同时是右春坊左庶子,是太子的老师,日后太子一旦登基,前途不可限量,自己如果和他成了儿女亲家,不但是攀了高枝,而且对仕途大有帮助。

    这简直是天降之喜。

    回去的路上,汪兴忍不住笑出了声来。

    ……

    乾清宫。

    地面如镜。

    鬓角已经斑白的隆武帝朱慈烺正望着御案,呆呆地出神。

    他面前的御案上,堆积了几十份的公文,内政,外交的,军事的,他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因为内阁都已经做了处置,除了调动兵马、兵部和吏部事务,需要他的直接批阅和核准之外,其他事情,他根本不必过问,一切都由首辅负责,若是出了什么问题,负责监督的都察院就会第一个会向首辅、内阁和六部发难,而不必等他这个皇帝。

    只有僵持不能决的情况下,才会请他这个皇帝仲裁。

    这是他制定的行政程序。

    内阁负责施政,都察院负责监督施政、审查预算,但有疑问,都察院随时都可以召内阁阁员、六部堂官、大理寺官员到都察院大堂接受质询,且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的两位最高司法官的人选,需得经都察院同意。

    也就是说,首辅的权力,并非不可挑战,御史可以直接当面质问首辅和六部尚书。

    首辅,即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必须以恭谨的态度,面对都察院。

    皇帝陛下不直接处理内政,但对每日都察院的质询记录,却都是要仔细阅读的,从中发现优秀的御史和官员,但有问题,立刻就会召见内阁和六部。

    都察院日常质询,哪个御史质询,那个官员回答,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要记录在册,不但交予皇帝,也要交予各省督抚查阅,更要留存资料,交给世人以及后世评论。

    此外,都察院每月都会开放一部分的百姓参观,只要出一两银子,就可以到都察院大堂走一遭,看御史和六部官员是如何唇枪舌剑的?

    只不过只能看,不能说,如果出言扰乱,就会被乱棍打出都察院,并且永不能参与。

    但有重大政策,内阁还需要召集京师各大报纸,向他们阐述,并接受提问,以便让全天下的百姓尽快了解朝廷政策的利弊。

    这些都是群臣反对,但隆武帝圣心独断,强力施压,最终被推行开的。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