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先固南关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先固南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除了医护队在照顾伤员,还调派了不少士兵。要知道,战场的简单救护,已经被列为广鹿岛军队的训练科目。

    不要求能非常专业,可常用的止血包扎,士兵们还是会的,也随身携带了布条和伤药。

    郭大靖进了伤兵营地,便走不开了。象烙铁止血、缝合伤口等救护手段,还是他首先使用传授,并逐渐推广的。

    而军队中的医官,还是太少了。战时的伤兵太多,完全忙不过来。

    郭大靖立时洗手消毒,加入到救治当中,藤野英自然成了他的助手,配合起来也是很娴熟,可称得上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将近两个时辰后,郭大靖才走出了帐篷,直起了酸痛的腰。

    “累死啦!”藤野英跟在后面,呲牙咧嘴,轻晃着有些发昏的头。

    “歇歇,去喝碗肉汤。”郭大靖捶了捶了腰眼,又做了两个扩胸运动,呼吸着清冷的空气,才觉得清醒了不少,更觉得肚子饿得要发出抗议。

    好在伤兵营地的军官很懂事儿,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饭菜,稍坐了一会儿,便能开吃。

    “医护队还要扩充。”郭大靖咽下嘴里的肉,对藤野英说道:“医官也太少。”

    藤野英喝着热肉汤,觉得温度和力气正在身体内回复,开口说道:“这个不算难,只要给钱粮,不愁没人干。”

    现在的关键是医官和医护队只是广鹿岛有,各部合军作战,人数增加了一倍还多,自然是人手紧张。

    郭大靖吃饱喝足,也想明白了。要在别的部队推广,这钱粮恐怕又要自己来出。否则,养兵都难,怎么养医护呢?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这是古代的说法。换成后世的语言,便是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而后勤的意义可以很宽泛,除了粮草物资,也包括了各种保障。伤兵得不到及时救治,阵亡将士的遗体得不到妥善处理,都是极为影响士气军心的。

    当然,这是郭大靖基于后世的思维习惯。在当时那个时代,对于这方面的注重,肯定是大大不如。

    收复金州之后,驻守金州的兵力有一万八千,分别来自好几个岛,以及皮岛本部。光从广鹿岛军民中招收医护,显然是不合适的。

    而且,按照之前商议过的分地和移民协议,金州将接纳来自各岛的百姓,是各自为政,还是统合管理,还没有最后的定论。

    尽管毛文龙派了陈继盛坐镇金州,但郭大靖的想法和计划,能否得到完全彻底的实施,也不是太过确定。

    应该事先和陈继盛进行下交流,给他留出考虑的时间。

    郭大靖想到这里,把碗放下,起身说道:“我去陈副帅那里,有些事情提前商议妥当,更加合适。”

    藤野英目光闪动了一下,便明白了郭大靖的意思,点头道:“你去吧,这里交给我。”

    按照资历和官阶,陈继盛无疑是金州的一把手,郭大靖和李维鸾是副手无疑。按照贡献度,李维鸾也要屈居郭大靖之下。

    从李维鸾的态度来看,他多半不会和郭大靖争权。陈继盛呢,对于经营,也不是很擅长。

    如果郭大靖能够说服陈继盛,按照他的规划进行经营和建设。在实际上,就掌握了金州的军政大权。

    陈继盛的性格比较宽和,对郭大靖的态度也很亲切。郭大靖的目的就有很大的实现的可能,尽管他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巧得很,郭大靖刚出了伤兵营地,便碰到了陈继盛派来的亲兵,要请他去商议下一步的行动。

    有些冒失了,郭大靖这才意识到他已经下达了明日开拔撤回南关的命令,却没有事先请示陈继盛。

    这不是他妄自尊大,而是陈继盛有言在先,阻击作战由郭大靖全权指挥,连他也要听令执行。

    应该问题不大,陈继盛不是那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

    郭大靖这样想着,随着亲兵赶到了营地,见到了陈继盛和另外几个军官。

    “末将见过陈副帅。”郭大靖上前施礼,态度摆得很正。

    陈继盛笑着点了点头,伸手示意,让郭大靖挨着自己坐下说话。

    郭大靖又向在座的尚可喜、张攀等将领拱手示意,才坐了下来。

    “明日启程回撤,本帅已经知晓。”陈继盛并没有怪罪的意思,微笑着说道:“此战大胜,诸位都功不可没。”

    说着,他转向郭大靖,和颜悦色地问道:“大靖,之前的计划是在小黑山留守部队,现在似乎改变了。”

    郭大靖赶忙躬身说道:“回陈帅,末将确实想改变计划,暂时先撤回南关岛,全力构筑防线。以后再看情况,把防线向前推进。”

    停顿了一下,他继续说道:“主要是末将觉得金州的驻守兵力并不算雄厚,防线前推得过远,就要在石河驿和红咀堡这两条通路上分别设防,难度不小。”

    陈继盛沉吟了一下,微微颌首,说道:“先固南关,很是稳妥。以不足两万的人马,分守各处,确实难以兼顾,也难确保万全。”

    陈继盛的性格最主要的特点,便是稳,轻易不行险。郭大靖的计划更改,也很对他的心思。当然,理由也很充分。

    “收缩防线,固守南关,也有弊端。”郭大靖决定把话说全,正好桌上有地图,便指点着说道:“可虑的便是冬季,沿海结冰,建虏蹈冰绕袭的话,不得不防。”

    “到了冬季,可能又是一番情况。”尚可喜不以为意,笑着说道:“固守南关不也是暂时的?如果条件允许,把防线再向北推进,不就行了。”

    张攀盯着地图,说道:“南关以北不留重兵,少量人马还是可以驻守的。建虏长驱直进到南关防线,也不是那么容易。”

    “有水师的话,建虏蹈冰绕袭,恐怕是自取其败。”陈继盛对大半年之后的担忧也不是很在意,微笑着说道:“大靖,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郭大靖想了想,伸手在地图上指点,说道:“先构筑南关防线,再修缮大黑山的卑沙山城,驻兵防守,以为南关的屏障。卑沙城不破,建虏未必敢绕过直攻南关,蹈冰绕袭的距离甚远,也多半不敢实施。”

    “况且,经过我军跨海抄袭,建虏必然有所警惕防备,要确保粮道,就要沿途驻兵,不敢再长驱直入。”

    郭大靖伸手指到了沿海的岛屿上,继续说道:“西中岛、中岛、长生岛留少量驻军,配以船只,可打可撤。既使建虏攻打金州如芒刺在背,又能接应我大军再次跨海抄袭……”

    龟缩在南关防线,或是坚守卑沙城,都过于被动。

    不需要太多的人马,但各处有牵制和袭扰,建虏就要提防。

    建虏有多少人马,发动的话需要多少粮草,确保沿途粮道安全又需要驻兵几何,这些问题不解决,冒险深入的建虏可能又会重蹈覆辙。

    先稳固金州,复州、盖州就作为无人区,使建虏在沿途就要消耗粮食,要沿途驻兵,受到种种的牵制。

    这些布署在原计划中有所体现,但还是不够详细明确。现在,郭大靖的思路已经完全清晰,更改的计划合理又完善。

    “到了秋收,各岛加金州推广种植的新作物,哪怕不是大丰收,只要不是绝收,在粮食这块,差不多也能解决东江镇的粮食问题。”

    郭大靖抬起头,望着众人,淡淡地笑着,说道:“朝廷那边,就是再断绝粮饷,东江镇也不致于饿殍遍地。”

    陈继盛笑着点头,说道:“有个未确定的消息,毛帅和某都未告诉你们。粮饷很可能将在三月恢复,东江镇算是熬过最难最苦的时期了。”

    毛文龙在京师有眼线,这一点也不奇怪。僻处海外,自然要了解朝廷的动态,政敌的攻击,以便趋利避害,提前防范。

    尽管是未经确定的消息,但郭大靖相信是真的。可他也知道,以后还会断粮断饷,那是袁督师上任后的杰作。

    算算时间,袁督师大概在六七月份便会被召回,被忽悠的崇祯将赋予他前所未有的大权。

    也就是说,朝廷恢复粮饷供应最多也只能维持小半年时间。

    好吧,给了总比断绝强,正好能渡过最难熬的青黄不接。尽管从外购粮屯储并不会停止,却也能省下不少钱。

    听到这个消息,众将都展颜而笑。朝廷一时的财政紧张,怎么会那么狠绝,把东江镇军民饿死呢!

    只有郭大靖不这么想,但却不能说出口。封建时代的皇权至高无上,在众人的心中已经深深扎根,不可能轻易改变。

    看看那些因为天灾,因为增加赋税,而流离失所的成千上万的饥民;看看各地边镇因为缺粮断饷而发生的兵变闹事;再看看朝廷的作为,皇帝和官僚的态度。

    反正,郭大靖对朝廷,对皇帝,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从最坏的情况出发,立足于自力更生。

    “虽是未经确定,但此次金州大捷报上去,恢复粮饷的事情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陈继盛长出了一口气,含笑扫视着众将,说道:“毛帅有意只发粮,暂不发饷。用饷银来购买火器,增强东江镇的军力。”

    如果按照每兵每月1.4两的军饷,朝廷恢复供应之后,一个月就有四万多两银子,重火枪就能买五千枝。

    尚可喜看了一眼郭大靖,对陈继盛开口问道:“可是郭将军所部使用的那种重型火铳?”

    陈继盛点了点头,说道:“郭将军,那种西夷火铳可是名为鹰铳?”

    葡人的重火枪是仿制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绳枪,枪重二十二斤,铅弹能达到七八钱,最大射程两百多米,有效射程一百米,威力能在百米内击穿重甲。

    郭大靖说道:“正是。但到了我军手中,自然可以起个更威风好听的名字。”

    “就先叫鹰铳吧!”陈继盛笑了笑,对此并不在意,说道:“鹰铳稍嫌笨重,近战能力不足。加装刺刀的轻火枪很好,可否让西夷打造?”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说道:“西夷也有轻型火铳,装药四钱,铅弹三钱。若是急需,自然可以订购打造。但末将觉得,从其它渠道获得,更加方便快捷。”

    西夷的轻型火铳比较象嘉靖年间鲁密国(土耳其)进贡的鲁密铳,枪管长四尺五六寸,重量七八斤,有效射程五六十米,在威力和结构上优于鸟铳。

    《武备志》中便有评价:“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其后,著名火器专家赵士祯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火枪的构造及制作方法,经改进后仿制成功鲁密铳。

    但明末已经是积弊丛丛,怪象频生。军队中连鸟铳的装备率也不高,士兵也不好使,更何况是制造更难的鲁密铳。三眼铳成为主战武器,奇怪也不奇怪。

    而郭大靖给火枪加装刺刀,可以说弥补了火枪的最大缺陷。火枪兵拿在手中,来不及装填就端起来捅人,在心理上已经不是那么脆弱得不堪一击。

    不仅毛文龙、陈继盛看好这个远近皆能用的武器,郭大靖更是要加大轻火枪的装备率。

    陈继盛的目光闪了一下,他约略知道郭大靖通过朝鲜人获得武器和物资,见郭大靖不明说,显是要保密,也不再多问。

    “轻重火枪的打造,在广鹿岛已经实验成功,只是人手和材料不足。毛帅已经答应调拔工匠,自己打造的产量也会增加。”

    郭大靖又补充道:“一边从外采购,一边自己打造,双管齐下,应该更好。”

    “如此甚好。”陈继盛颌首赞成,作为镇守金州的主帅,提升部队战力保证金州安全,自是重中之重。

    再者,在经营上,陈继盛也自认远不及郭大靖的长袖善舞。所以,从谏如流,已经被他定为行事原则。

    郭大靖心中极为遗憾,本来对建虏是国战,应该是动员国家力量打造先进的武器装备。

    可现在,只能在原料、工匠都不足的情况下,在广鹿岛、在金州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地采购和自己打造,产量和速度都受到限制,真是一种悲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